在甘肃会宁的黄土坡上,陶缸是时光的容器,封存着西北人家最质朴的味觉记忆。当现代生活的节奏加快,一种传承百年的味道,正被一双巧手唤醒,从农家厨房走向全国餐桌。
匠心守味 让传统焕新生
肉块肥瘦相间,在24小时排酸后褪去青涩;花椒、香叶与盐粒交融,是祖辈传下的调味密码。
王晓娟的手,曾握过餐馆的炒勺,如今抚过陶缸的纹路,将母亲教会的手艺,化作标准化生产线上的严谨工序。炒干的油脂泛着琥珀光,缓缓浇入坛中,这一封,便是三个月的等待,也是一份乡愁的酝酿。
创业路上 以匠心筑梦
六年前,白银市区的安逸日子,锁不住她心底的闯劲。五坛腌缸肉的口碑,成了创业的起点。从10坛到50坛,从家庭作坊到刘寨镇的车间,她的朋友圈里,是凌晨三四点的星光,是每年六万公里的车程,是农村流水席上,食客们尝到“妈妈味道”时的惊喜笑脸。
非遗技艺 家乡的味道传万家
如今,腌缸肉的制作技艺列入县级非遗,王晓娟的车间也搬到了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。标准化的生产线运转不停,陶缸里的味道依旧如初——那是黄土高原的馈赠,是匠心的坚守,更是一位西北女性对家乡最深情的告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