翰墨飘香迎宾朋,神泉含情等你来。8月16日,“陇上神泉·书画通渭”文化活动月暨文旅融合发展大会在通渭召开。
据悉,大会期间,将举办中美协“深入生活、扎根人民”大采风作品展,中庸艺术馆、麦岛艺术馆收藏展,乡贤文化艺术展,通渭籍中书协中美协会员及农民艺术家作品展等一系列展览;还有丰富多彩的中医温泉康养体验活动;金银花、黄芪、小杂粮、宽粉、山楂等特色名优产品,非遗产品、文创产品和笔、墨、纸、砚、工艺美术产品等展销活动;以“通渭温泉”为主线,围绕“品通渭书画、享陇上神泉、访红色圣地、游耕读人家”四张名片,邀请各级媒体、网红达人在通渭,打卡旅游路线,推介特色产品;此外还有通渭小曲戏及影子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。(记者 张建增 张赛)
这是 现代丝路的通衢之地;
这是 神泉涌动的康养之城;
这是 翰墨飘香的书画之乡;
这是 蓬勃发展的奋进之县。
当丝绸之路的古道驼铃化作穿境而过的宝兰高铁;
当千年黄土的厚重孕育出满城飘溢的墨韵书香;
当大地的脉动催生滋养身心的汩汩神泉。
——甘肃通渭,这座汉元鼎三年置县的陇中之地,正以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自然馈赠,在新时代的版图上,书写着融合与振兴的崭新篇章。
灵泉氤氲
一股源自地下200米岩层的温暖力量,亘古流淌,正默默滋养着通渭这片土地。
郦道元笔下的“温谷水”,正是被誉为“西北第一泉”的通渭温泉。
经甘肃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测定,泉水直接汲取自地下约200米深处无污染岩层,保留深层温泉的绝对天然品质,恒定水温113℃,自流至地表仍保持53.9℃,日出水量稳定在6000吨以上。富含32种元素和化合物,属国内少见的复合型富质高热矿泉。
千百年来,人们通过对温泉的体验和对其功效的研究,给予通渭温泉“浴可医治百病、饮能提神美容”的由衷赞誉。
在通渭,这份自然的恩赐正在被科学唤醒。
甘肃首个县级中医温泉水疗中心在此落成,“传统中医+现代水疗”的创新模式,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。精心擘画、倾力打造的陇上神泉康养休闲基地,六大功能板块已经次第铺展,规模初具。
泉雾氤氲间,疲惫得以抚慰,筋骨得以熨帖,温泉的灵韵,正成为通渭一张闪亮的烫金名片,让西北这座小城熠熠生辉。
翰墨飘香
大地对通渭的厚爱,从来不止于一泓圣泉。
这片厚重的黄土地,散发着浓郁墨香,点染成书画艺术,丝丝缕缕浸润着通渭的传承与希望。
从五岁稚童的描红启蒙,到耄耋老者的挥毫寄情,从勤朴农人的淡雅喜好,到书画艺术的蔚然成风。
一支笔、一张纸、一砚墨,方寸之间,人们用恬淡和风骨演绎着“锄含云水笔含墨,耕罢梯田耕砚田”的独特“通渭现象”密码。
通渭不仅是书画爱好者的精神家园,更成为全国书画创作交流的重要枢纽。
今天,“中国书画艺术之乡”产业之光璀璨夺目:6000平米专业展厅汇聚名家力作,56个创作基地候迎四方丹青,800余家画廊如繁星点缀城乡,逾万名书画创作者、2600余经营者、280万件收藏量,构建起全国罕见的完整书画产业链条。
笔墨游走间,流淌的不仅是艺术,更是通渭人坚韧进取的精神品格与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。
书画,在这里超越了艺术的范畴,成为一种灵魂的呼吸。这缕缕墨香,是通渭的灵魂印记,是千载文脉的延续,是东汉才子秦嘉徐淑故里不灭的诗魂。
兴业福地
书画为魂,温泉为韵。
不断延伸的书画产业链条;
蓬勃发展的温泉医养康养产业集群;
完备的政策导向和服务保障体系。
当千年积淀的文化底蕴,邂逅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,通渭正以前所未有的开放姿态,构筑投资兴业的新高地。(撰稿 张文博 李苏敏)